*藥物動力學(Pharmacokinetics):研究藥物在體內吸收、分佈、代謝、排泄。
※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︰
1)給藥途徑:IV(靜脈注射)為100%吸收,PO(口服)易產生首度效應(即經由所謂腸肝循環,腸胃道吸收後會經過肝門靜脈淋巴系統循環而代謝藥物原本之劑量)部份藥物由於首度效應大,經由口服吸收藥效不佳因此不作口服(如NTG由舌下給予,Lidocaiine IV治療心律不整)。
2)PH值:酸性藥物在酸性環境較易吸收,而鹼性藥物則反之。
3)脂溶性大、非離子態、不帶電荷、非極性(非水溶)、分子量小者較易吸收。
生體可用率(F):藥物吸收進入血液的藥量百分比,可評估藥物吸收的好壞。
※分佈:
1)脂溶性越大者分佈體積(Vd)越大。
2)血漿蛋白結合力越大,半衰期(t1/2)越長。
⊙半衰期:藥物血中濃度減為一半所需的時間。
⊙兩種血漿蛋白結合力大者併用,若為A小B大則A的劑量須減低。
※代謝:主要在肝臟,分為兩期。
1)PhaseⅠ:經由代謝酶(P450)進行氧化、還原、水解反應,使藥物失去藥理活性,脂溶性減低、增加水溶性以利排泄。
2)PhaseⅡ:與水溶性分子(Glucuronate葡萄糖醛酸)進行結合反應,增加水溶性以利腎臟排泄。
⊙影響P450藥物
P450誘導劑:Phenobabital、Rifampin、Phenytoin,促進其他藥物代謝,故與其併用之藥物藥量增加。
P450抑制劑:Cimetidine、MAOI、葡萄柚汁,抑制其他藥物代謝,故與其併用之藥物藥量需減低。
※排泄:主要在腎臟。
1)酸性藥物在鹼性環境易排泄,可用NaHCO3促進尿液鹼化。如Barbiturates。
2)鹼性藥物在酸性環境易排泄,可用NH4Cl促進尿液酸化。如Amphetamine。
※消除:藥物血中濃度逐漸減少的情況。
1)大部份藥物以一級動力學方式消除:其消除量與血中濃度有關(血中濃度越高消除越快)。
2)大劑量或少部份藥物(酒精)以零級動力學方式消除:其消除方式與血中濃度無關。
*藥物作用學(Pharmacodynamics):研究藥物與受體結合之情況及探討藥物之作用機轉。
※ED50:半數有效劑量,即產生50%藥效的劑量,與藥效強弱成反比(即ED50越小藥效越強)。
※LD50:半數致死劑量,即產生50%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,與藥物毒性大小成反比,與安全性成反比(即LD50越小毒性越強)。
※TI:LD50/ED50,與藥物安全性成正比(即TI越大越安全),一般TI>100才算安全,<10者需作血中濃度肩側(如Digoxin)
⊙效價(Potency):產生相同藥效所需劑量,與ED50成反比。
⊙效能(Efficacy):及最大效應。
劑量與效應曲線:競爭性拮抗劑使曲線平行右移,非競爭性拮抗劑使曲線不可逆下移。
*拮抗作用
1)化學拮抗:化學性質抵銷,酸鹼中和或正負電抵消,如制酸劑、肝素與魚精蛋白。
2)生理拮抗:兩藥物作用在不同受體而產生相反的生理效應,如乙醯膽鹼作用在M2受體產生心跳減慢,腎上腺素作用在β1受體產生心跳加快。
3)兩藥物作用在同一受體,但產生相反之生理效應,如inderal與腎上腺素同作用於β1受體,但inderal使心跳減慢,而腎上腺素反之。
<補充>名詞解釋
相加作用:1+1=2。
協同作用:1+1>2,如Getamycin+青黴素類抗生素治療綠膿桿菌感染。
增強作用:0+1>1,如Sinemet(L-dopa+Carbidopa)、Macdopa(L-dopa+Bezerazide)。
耐藥性:長時間反覆使用,需增加劑量才能達到原來的效果。
快速作用漸減性(即性耐藥性):短時間反覆使用,需增加劑量才能達到原來的效果,如NTG、麻黃素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