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歧視比愛滋更可怕,臨床顯示,定期追蹤和用藥控制,愛滋死亡率低於癌症,一名感染者母親說,不怕愛滋,只怕孩子不吃藥。

愛滋感染者「馬修」和母親「戴媽媽」去年應台灣愛之希望協會邀約,拍攝紀錄片「愛的希望 愛的福阿(台語諧音符)」,宣導感染者定期服藥治療、與病毒和平相處。1年來,大多數人當面支持,或在臉書留言鼓勵,卻也有少數人另眼看待。

戴媽媽說,從哪裡跌倒,就要從哪裡站起來,今天和馬修選擇再一次面對媒體。她更強調。不怕兒子得愛滋病,也不怕兒子是男同志身分,「只怕他不好好看病、沒有按時吃藥」。

治療馬修的成大醫院感染科主任柯文謙表示,醫療團隊治療愛滋感染者的20多年經驗中,患者按時服藥、長期追蹤,可維持正常生活,尚未有人出現急性惡化致死的現象,患者的死亡率比癌症還低。

柯文謙強調,愛滋病毒和B型肝炎病毒,都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,愛滋感染者服用抗病毒藥物,抽血檢驗測不出病毒,病情控制良好,就像慢性病一樣,民眾沒有必要因為害怕而歧視感染者。

台灣愛之希望協會秘書長柯乃熒指出,協會發現,7成被醫師評定需要服藥的感染者中,近1成患者因害怕副作用、怕影響就學就業等因素,不願意吃藥。

柯乃熒說,害怕吃藥時被撞見,怕家人得知後會傷心,或者自己有家歸不得,這些因素造成大多數感染者不願向家人坦白,希望馬修和戴媽媽的出面,能促使更多親友擁抱感染者,給予支持關懷。

愛之希望協會日前針對40名愛滋感染者進行社會處境之問卷調查,結果82.5%感染者願意告知身旁親友自身感染的消息,但其中2成7在告知後被親友排斥排擠,1/3更遭遇惡意攻訐或被迫公開身份。告知對象部分,以朋友和伴侶為優先,家人和同事最低。

至於不願意告知感染愛滋的理由,前三名分別為怕家人朋友傷心或擔心、覺得是自己的事沒必要說,以及擔心對方歧視。

告知是個雙面刃,講了是期望獲得支持,但是又擔心對方會傷心欲絕。愛之希望協會秘書長柯乃熒表示,愛滋病可以藉由定期追蹤和治療控制病情,但社會普遍對愛滋病毒存有誤解與恐懼,讓感染的孩子因害怕被歧視而不敢說出口。

馬修表示,同事剛得知自己受感染時,原本親近的講話距離逐漸拉開到1.5倍手臂之外、原本肩併肩吃飯也變成對桌聚餐,甚至因怕傳染而被拒絕試用彩妝刷具。種種歧視讓馬修心裡五味雜陳,不過在戴媽媽的鼓勵和支持下,自己學會調適心情,且試著和同事溝通,隔閡逐漸縮小,同事和朋友的態度漸漸改變,也願意主動給予鼓勵。

每年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,提醒生活在地球的每個人敞開心胸,關懷愛滋病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↙↖靜晨↗↘ 的頭像
    ↙↖靜晨↗↘

    《小護士養成日記》

    ↙↖靜晨↗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